吃,大概是华人最常提到的一件事。“找吃”、“赚吃”、“谋口饭吃”,都和生活有关。这是有历史背景的;我们祖上南来,不就是为了求存吗?真正精彩的,是温饱不再是个挑战时,饮食对于我们的意义,一直在演进、提升。
吃得饱、吃得好、吃得妙
从最早的吃得“饱”,后来发展到吃得“好”。就拿碗里的饭来说,开始讲究“香米”、“上等米”、“优质米”等等。但吃得“好”,还不够好;有能力的人们,进一步有了吃得“妙”的需要。
什么是“妙”?吃,不再是物质、生理意义上的消费而已,还有文化价值上的满足感。最有趣的是,它往往是抽象的;饕客所实际享受到的,远远超过从口腔与舌头,经过咽喉到肚子的距离。远到什么程度呢?到了心灵,留在记忆。
要言说这份“妙体验”,最传神、最经典的,往往是这句话:“以后有机会,一定要倒回来再吃一顿。”
去了一趟古达的“金河海鲜酒家”,吃了心满意足的一餐,我们就觉得到古达旅遊,如果只求“吃得好”,就太可惜了。因爲“金河”这家餐厅,可在“吃得妙”那个等级服务大家。
难怪丹斯里章家杰当年担任沙巴州旅游部长,极力使世界看见古达时,不仅将金河酒家列入网上推广的目的地之一,还送了他们一道光环:“没到金河酒家吃过饭,不算到过古达!”
在吃得饱、吃得好的同时,我们在金河酒家用餐,还收获了以下的 “妙体验”;就像丹斯里章家杰所看见的,它充满了地方创生意义的故事——
喜庆:牵动几许乡人记忆
在过去38年来,数不尽的古达家庭办喜事,从结婚、孩子满月、结婚周年庆、做大寿;到儿女结婚、孙子孙女满月…………,都是在金河吃的餐。多少社团与学校换了一届又一届的领导,到了周年庆典,也少不了金河酒家的宴席。几许的乡土与乡人记忆,都是和金河联系在一起。
曾老板透露,他从一位外来人落脚古达,一双手让酒家成为这里的首选,没有捷径,就靠一份敬业精神。每一场宴会,他都不假手于人,而是亲自下厨与督军。煮炒蒸炸的厨艺固然要讲技巧; 出菜秩序有条不紊,上桌速度要求来宾入口的是热菜肴,这考现场管理的功夫; 要确保餐宴会场一切和谐舒适,更少不得良好服务。单单拿食材来说,因爲数量很大,在处理过程中要格外留意卫生与新鲜问题,到下锅时更要抓紧水准,确保宾主尽欢。换一个讲法, “敬业精神”便是责任感与用心。
出世于马六甲的曾仁河祖籍福建惠安,是九位兄弟姐妹中的老大。父亲是一位建筑工友。初中一辍学后,他到马六甲美仑酒店四楼的一间酒楼当学徒,月薪只有区区几十元。从最基本的打杂、洗碗、洗菜、切菜、配菜,到正式抓锅铲做厨师,前后花了六年的功夫。
回想起学徒生涯,他说道:“虽是一直待在厨房里,大大小小的杂活,起初看起来好像总是做不完,可是一旦上手了,更快地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完,便有机会在一旁观察厨师他们怎么配菜、做菜。厨师看你勤劳、认真,会多教你一点功夫。”
曾老板之后到柔佛峇株巴辖工作了一个时期。因为朋友建议一起在亚庇丽都地区合营餐馆,他来到了沙巴。1981年,到了古达。不仅开了自己独营的“金河海鲜酒家”,也成了家,生了四个小孩。原是异乡的古达,久居以后成了他的新故乡。一身厨艺,也让他成了古达乡人喜庆记忆的一部分。
学徒出身的他,也慷慨地把一身技艺传授给了一些徒弟,让他们在离开后,到别处中餐界也能独当一面,,出人头地。
美食:给古达旅游大大加分
从传统中餐厅的角度来看,曾仁和对古达前景洞察到什么美妙之处吗?他说,美食一直是古达旅游重要的一环。金河酒家的顾客,除了本地華族与非穆斯林家庭,还有一部分是游客,主要来自中国、香港和韩国。即使是一日遊,许多人在燈火樓欣赏了日落,正好上酒家来吃个晚餐才回返亚庇。
由于社群媒体的口碑,很多食客就算是头一回到来,也懂得点这里的名菜,如自家秘方酱料调制的沙拉脆皮虾;私房烧烤的烧肉;招牌菜福建扣肉和姜葱炒龙趸等。还有炸排骨、古老肉、烧肉炒苦瓜与砂煲烧肉豆腐等家乡特色风味菜。提到烧肉,曾先生深感骄傲地说,由于古达华裔人口少,中餐厅本来很少,有卖猪肉的中餐厅则更少更少了;有烧肉吃已属珍贵,吃后口齿留香,其深刻体验自是难忘。吃了正餐,在盛产椰子的古达,甜品总少不了椰子布丁;连甜品,就像店里真材实料而弹牙的鱼丸,都是他们自家手工做的。
这是一般的吃法,点海味的话,那更精彩了。他表示,虽然沙巴名贵的珊瑚鱼类之一海底鸡,近年来因爲产量大大减少,价钱昂贵得令人却步,不过,环海的古达其实很幸运,还有很多其他价廉物美的海产。如野海参、小龙虾、大龙虾、七星斑和老虎斑,还有邦宜岛的大螃蟹。这些都是金河酒家不少顾客常点的海鲜。
面對这一大串的古达海鲜特色食材,曾先生谦卑坦言,尽管大家捧场说,不管是家常小菜或大餐,他的拿手作品已不少,但大家有特别要求时,只要厨房里有现成的食材,他都做得出来,不过,他一把年纪了还是要常常忙里偷闲研究新佳肴,让顾客有新鲜感。
慢食:接轨新饮食主义
在金河酒家用餐,享用的不仅是鲜美的在地食材,例如傍晚刚上岸下船的海鲜,夜里就在酒家厨房里等着下锅;享用的,也不仅是一位美食界的行尊的拿手厨艺。还有一项大城市难以复制的特色,那就是唯有在小镇才能特色餐馆才可能体验到的慢食文化。
休闲、轻松而悠然自在的度假文化,正在全球慢慢取代冲景点、抢打卡的鸭子团观光方式。这种称为“慢游”的玩法,与“慢餐”、“慢食”是一体的。当然,古达的“慢餐”、“慢食”不能做到像意大利等国家那样,花上三四个小时吃一餐。但是,在生活节奏原来就缓慢的古达,在进餐时能感受那一份从容、宁静的节奏,体验上是很幸福的。想起在大地方吃饭,大家好像都是都草率了事,只要把自己“喂饱”了就天公地道了。
最早发源于意大利,已有30余年历史的Slow Food饮食文化运动,并不只是强调缓慢享用好食物的美學,他们的努力焦点,其实也包括关怀在地食材来源的社群与生态福祉,充满了对食材和食物,以及食材和食物背后人文的尊重。例如,某种在1960、70年代还吃得到的本地蔬菜,在2000、2010年却从土地上消失了,它既关系到一个时代乡土饮食的集体记忆,也关系到相关菜农的生计,以及土地生态。
中餐名师已在古达,而且已经38年了。从土地上的农作物到馬魯都湾的海产,也一直在古达人的身边,成为我们馈赠予世界的上礼。我们所期待的是,名厨+好食材,几时进一步深挖像全球“慢食运动”这样的旅游潜能,让原来就很强的美食旅游更升一级。
笔者常年游走各地探索“乡产学”文创教育方案,发现有的学校配合国外大專在推动与海洋及观光有关的技职教育,这无疑能有效支援在地的创生与复兴愿景。当地业者的实战智慧,自然有助于丰富这方面的教材,也让学生的培育过程更贴近业界实况。(完稿于2019年9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