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带一路:说好华商好故事
——阅读沙巴王氏宗亲会三喜庆典特刊有感
马来西亚海丝会会长·陈明发博士
沙巴地震?6月5日,大清早的,在亚庇撞上一回5.9级。迷迷糊糊正醒转的我,感觉整张床让人激烈地摇晃。
“地震啊!”曾在台湾遇过一回6级地震的我,马上冲到玻璃窗边往外看,几位错愕的路人正从对街望过来;他们一定是发现到这栋九层大楼在摇晃。
没有第二个念头,我冲出云华酒店顶层套间,连升降机都不敢进,气喘喘的就从楼梯往下走。别的房客也冲了出来,有的还边走边穿上衣。
到了底层大厅,大地好像不闹了。静下心来,发现聚在那儿的一众人中,有我来自拿笃的一位苏禄友人,和他两个两三岁的孙儿。
大概是从睡梦中被抱起来逃的吧,小孩睡眼朦胧的呆呆坐在咖啡座,很想哭的样子。可能觉得发生了这样的事,不适合哭,只好扁著嘴。心疼的爷爷安慰他们说:“好了,好了,没事了。”
我看看手机,7点18分。
坐在咖啡座里的各族友人,边浏览手机,边现场报导兰瑙、斗亚兰等等地方发生了什么事。几分钟前还是彼此陌生的人,忽然间变成共同经历了一场浩劫的难友,不分彼此说著自己刚才那一份体验。不说话的,也津津有味的听著。
我喝著早茶,看著大家的互动,想到这整个画面,不正好说明我目前的生命叙事研究工作?
就拿“窗内—窗外”的故事来说吧。大楼上的住客只能“感觉”到摇晃;大街上的路人却能“看见”建筑物本身的摇晃。这就像许多组织,他们能“体验”本身的内部努力;但从整体大环境来说,这份努力有何特殊的意义?若由外边关切的人来看,则会看得更具体。
沙巴王氏宗亲会在短短三个月内,不仅完成了购买与装修会所兼宗祠的艰钜任务,也在数百位来自海内外的宗亲见证下隆重开幕。这,固然是王喜会长的过人魄力,加上其团队义无反顾、日夜努力的结果。那义无反顾的“义”,动力何来?
到目前为止,王氏宗祠是全沙巴唯一的宗祠。而且,它异常出人意表,大家不能不惊叹:“这才是真正的一个马来西亚!”因为宗祠成员中,还包括了穆斯林。不是第一代第二代的穆斯林,而是已经皈依伊斯兰教好几代人的新一辈,这绝对是个“马来西亚记录”。
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,宗祠是一个家族的圣殿。为何建造这圣殿?王喜会长说:“我们除了在宗祠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,过年过节举行祭祖仪式,它也是珍藏王氏家族辉煌传统的地方,让一代一代子孙有机会在此接触、学习先辈们的历史事蹟。”
沙巴王氏宗亲会的努力,是否只对王氏家族有意义?这由旁人、外人来看,评价会更公允。沙巴特别事务部长拿督张志刚在为宗亲会三喜庆典主持开幕时,就直接肯定并特别祝贺了王喜会长和宗亲会,在整理个人生命历史方面跨出了第一步。
一个社会越进步、开放,人们越是尊重生命,视野多元,勇于创造并乐意分享文化智慧,给说长不长、说短不短的仅有一生找寻意义,不枉尊贵为人。难怪,“个人生命历史”已经成为先进社会的一门显学;而且,成为衡量社会成熟的一个标准。
“个人生命历史”这名词听起来可能陌生,用一般人最容易了解的概念来说明,它其实就是“自传”、“传记”。而沙巴人的生命叙事,是否只对有关传主有意义呢?
如果我们能穿过传主深刻的生命经历与体验,聆听他们的真实故事,而不是一般新闻报导惯见的浮光掠影,我们往往无可避免的,会触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性普世价值。一个生命的意义,就在于他/她怎样实践、诠释这些可贵的价值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任何高素质的生命叙事,最后都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有关。所以,沙巴王氏宗亲会鼓励宗亲撰写个人的生命故事,长久努力下去,其价值可远远超过传主、家庭、朋友圈、宗祠与地域,可说是附加价值超高的集体创作。
当然,一般常人的反应是:写传记?出风头吧了。说这话的人,若能静心回思自身走过的一生,为何觉得许多体验,要嘛觉得无意义,要嘛觉得苦于倾述无对象?
觉得无意义,是因为没有把握到一套正确看待、敬重与诠释可贵生命的方法,所以看不出老天在每段人生路所教诲的功课。而当他觉得苦于无法畅述时,他就会明白,自己的故事是多么可贵。
可惜,我们活在一个还不是很尊重历史、尊重故事人的社会。很多人宁愿去赞、去相信虚拟世界真真假假、杂七杂八的浮相,反而错过了真正能提升生命素质的真实智慧。
今天,人人在热议中国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与“海上丝绸之路”最简单的说法,或可用“互通互联”四字来概括。从硬体上的高铁、港口,到文化欣赏、智慧分享,都是“互通互联”的关键内容。而马来西亚卓越的生命叙事,成了我们和丝路沿线国家见面招呼与打开话题,深层互动与实质了解的最好礼物。
中国推出“一带一路”作为新阶段的改革开放战略,其大背景是世界经济恢复乏力,而中国本身的成长也已经放缓。振兴的方案当然不少,其中的一个亮点是增强个人创业意愿,释放中小企业的生产力,并提出“互联网+”等具体措施加以支援。
个人创业、中小生意,这不正是马来西亚华商大有故事说的专长吗?再说,在网线上,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些故事说得更动听;传播得更久更远。(7.6.2015)